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丁
INTRODUCTORY SOCIOLOGY (D) 
開課學期
99-1 
授課對象
政治理論組  
授課教師
曾嬿芬 
課號
Soc1010 
課程識別碼
305 101D0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社101 
備註
與「普通心理學」二擇一必修。
總人數上限: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91introsociolog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教學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大家都曾有過經驗,認為別人「好奇怪」!這可能發生在街上行走看到一位中性打扮的E世代年輕人,並且向你拋出媚眼,使你感覺相當尷尬而避開;也可能在捷運上,因鄰座以大哥大大聲交談,你不堪其擾而離座;當然,也可能發生在親子、同儕間因為觀念或意見不合所產生的爭執。其實,每個人對「奇怪」的看法與程度相當不同--因為你認為奇怪的人,心理可能在滴咕你這個人真奇怪。從這些例子可顯示出,人生活在同樣社會中卻可能產生相當不同的看法與行為,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歧異」。可是大多數人總是察覺別人有「異」;也就是,奇怪的總是別人,而不是自己,因為每個人從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的行為模式,潛移默化中接受了自身的合理與正當;因此才會有各行其「是」,而這個「是」可能是別人眼中的偏執與武斷。

在不同世代中,「歧異」更明顯存在。例如,我們看到一位纏著小腳或黥面的老阿嬤,會覺得「奇怪」,很難理解「三寸金蓮」或黥面是象徵了「地位」;當然,現代年輕人更不會認為走路搖曳生姿或臉上刻上圖案是「美麗的」,遑論接受皮肉之苦。然而,你是否想過,當今流行的挑染,身上刺青,或是在肚臍或舌頭上打洞掛上金環,是否會在10年後成為另一批人眼中的「奇怪」,甚至是自己都會認為是「笑柄」?同樣的道理,迷戀偶像明星或政治人物,是不是一陣子過後,也會大夢初醒?

如果我們把觀察的現象放大到社會層次,例如,每個同學都經歷過的教育。這些年來教改一直是熱門話題,因為這些政策會影響到當下的社會甚至未來的發展。或許自己「身在此山中」無法查覺受到制度的影響,一旦透過不同時間或不同社會或國家的比較,就比較容易發現問題,且問題可能相當多元,包含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區域差異與特性,教育理念(通才與卓越),效率與效能,權力運作…等。這些現象,有些比較容易察覺,有些並不容易,例如「權力」的運作。就以教改來說,除了少數人藉由改革來獲取個人的利益之外,大部分人都是為了下一代的前途與國家的競爭力來關心教育;可是,社會上好像存在「教改」與「反教改」,或「改革」與「走回頭路」的對立。其實這種「對立」原本並不存在,而通常是被「創造」出來的!一但被貼上標籤或歸類之後,彼此之間的「歧異」只有更加扭曲與加深,而忘了,誰在創造「對立」?又為何要創造?如果這種社會現象不是「意外」,那麼對「權力」的解析即是了解此現象的一個切入點。

「社會學」不必也未必能「導正」個人經驗和「偏頗」的常識,但至少能提供我們對社會現象的多元觀點,而這觀點的產生通常是經由實證資料的蒐集來支持或是經由理論邏輯的推演;社會學觀點有時候也是一種「debunk」(踢暴),從結構中來解析現象,其中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就是提供我們對於「認為奇特的」以及「視為當然的」現象的一種解析,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事實(social reality)的建構,並察覺人們是如何受到「社會」的影響,了解「歧異」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和所處的結構, 文化, 歷史或環境有關; 只不過一般人未必察覺。甚至個人的性別、所屬的族群、階級、國族,這些特質與結構因素也都會影響個人的想法與理解方式.

簡單地說,社會學想像並不是「精準」的解釋,而是解構社會現象的一種嘗試;因此,社會學常被認為具有批判的性格。當然,所謂「批判性格」並無具備任何的崇高性,因為基於個人經驗與對現實觀察的有限性,批判往往是「選擇性」的,也可能忘了自身也是批判的對象,即便是社會學者也不例外。例如,就像社會學者批判利益團體的裙帶關係時,自己或許不覺地也墮入類似的情境!尤其是自以為是的「人文關懷」,也可能隱藏著製造假象的學術「威權」,也會扭曲了「批判」精神。





 

課程目標
社會學旨在為社會生活的各項主題提供系統性的瞭解,不同社會的制度與文化雖然不同,但是這些變奏曲都是源自於一些主旋律—生存、家庭、價值、認同、權力、愛情、經濟、階級、友誼、群體意識。社會學企圖了解個人在經歷這些生活的過程中遭遇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制度與文化既是個人所依賴的準則與資源,但也是壓抑個人希望和需要獲得滿足的外在限制。

社會學知識的目的在於幫助個人與社會,釐清問題並找出可能性,使得我們的人生發展、社會變遷可以成為朝向某一目的地的旅程,而不是命運大海上的漂流。
 
課程要求
1. 閱讀::指定的選讀教材
2. 「上課小答」:有時我會要求各位在課堂上,以具名的方式簡短回答我的提問。
3. 作業
A. 寫作須知:1) 字數請控制在1500-2000字; 2)分析時請盡量運用課堂重點與閱讀的材料,評分以對於社會學的運用能力為主要依據。
B. 作業題目:
1) 請運用社會學對文化的研究興趣,找出你感興趣的一類群體,分析這一群體所分享的文化,找出這個文化特有的符號、語言、價值、規範,並與以討論。(繳交日期:上課前)
2) 請找到30歲以上從未結婚過的女性和男性各一位,請問他們對於同居、結婚、生育的看法,哪些因素會影響這些決定?並請用社會學對於家庭與親密關係的觀點分析 (繳交日期: 上課前)
3) 請對家族中的一男一女進行訪談,寫下他們階級流動的家族史(從祖父母代開始),請以社會學對於階層與流動的研究觀點分析他們處於目前階級的主要因素。 (繳交日期: 上課前)。
4) 請找出三項社會中讓你一直覺得很困惑的現象,陳述現象並說明困惑之處,然後以你在本學期中學習得到的三個概念或觀點提出解釋。(繳交日期: 上課前)

4. 討論課:由助教帶領進行小組討論,回家撰寫心得,下次上課繳交。

5. 評分:「上課小答」佔20%,作業四次佔60%,課堂討論表現與心得20%。


每位學生需繳交一份報告並作十分鐘口頭報告(視人數多寡,人數過多採抽點方式),以及期末筆試,成績分別佔30%,10%,50%,另10%為平常表現(如出席上課與參與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4  課程簡介 
第2週
9/21  社會學看到的世界以及我們如何研究它
<導論>、<第一章>,《少女Weight的煩惱》,Mimi Nichter著,新新聞出版。 
第3週
9/28  文化多寶格
< 文化>,黃金麟,《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社會現場 命名的性別文化
參考作品: <名字與性別>,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李廣鈞著,學富文化。
 
第4週
10/05  消費中的文化
<消費理論>、<服飾與流行>,《消費社會學》,by Peter Corrigan,群學出版。 
第5週
10/12  認同的社會建構 <我們、它和社會互動>,見樹又見林,by Allan Johnson. 社會現場: 我是誰?<我說英語長大>、<偶然身為亞裔人>,《偶然身為亞裔人》,Eric Liu著,天下文化。 
第6週
10/19  人際互動與轉換 日常生活的表演, Erving Goffman, p. 1-32社會現場: 服務業的前台與後台參考作品:《情緒管理的探索》,第6章〈情感的管理──從個人到商業使用〉Arlie Russell Hochschild著,徐瑞珠譯,桂冠出版。 
第7週
10/26  群體與界限<我們與他們>,社會學動動腦,by Zigmunt Bauman。 
第8週
11/02  民族與國家<民族與國家>,社會學動動腦,by Zigmunt Bauman。社會現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參考作品:<導論>,《被發明的傳統》,by Eric Hobsbawm。 
第9週
11/09  父權體制
<我們在哪兒?>、<為什麼是父權體制>,《性別打結》,Allan Johnson著,群學出版。

社會現場:職場中的性別
<性別職場隔離>,劉梅君,《性屬關係》,王雅各編,心理出版社。
 
第10週
11/16  性別、家庭、經濟

<家庭、性別與經濟—論家庭利益>,《經濟社會學原理》,by Richard Swedberg,巨流出版。

社會現場: 愛的勞動
參考作品:<亞當斯密的晚餐>,曾嬿芬, 《心經濟、愛無價》 (by Nancy Folbre),新新聞出版社。
參考作品:<現代瑞典父職>、<公平社會的願景>,《瑞典查甫人》,Niklas Radstrom等著,女書店。
 
第11週
11/23  家庭、婚姻、生育
<家庭>,喻維欣,《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人類愛心的泉源>,《心經濟、愛無價》,Nancy Folbre 著。

社會現場: 台灣的結婚與生育現象
參考作品: 藍佩嘉, <台灣的新世界第一:不生不婚>,天下雜誌,2010。.
 
第12週
11/30  家庭的多樣性
周華山(2001),《無父無夫的國度?: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摩梭》

社會現場:摩梭族的家庭
 
第13週
12/07  繼承與流動<階級與階層>,蘇國賢,《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社會現場:誰是台大學生?參考作品: 駱明慶 (2002), 〈誰是台大學生?--- 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 《經濟論文叢刊》, 30:1, 113-147。 
第14週
12/14  老師赴京都開會停課 
第15週
12/21  工作<工作的意義>,《休閒與人類行為》,Gene Bammel著,桂冠圖書。社會現場::工作的臨時化<威脅與臨時雇員>,《No Logo》,Naomi Klein著,時報出版。 
第16週
12/28  全球化<被遺棄的工廠>,《No Logo》,Naomi Klein著,時報出版。社會現場::血汗工廠<妳是我的姊妹:從農田到血汗工廠>,《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Pietra Rivoli著。 
第17週
1/04  好社會<第六章:產出>,《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Fred Block著。<在成長之後>,《幸福的在地經濟》, Bill Mckibben著。.